范仲淹:梅熟落蒂,如星如月,唯美了流年

梅花熟了,花蕊如星辰闪烁,花瓣如皎月清辉。范仲淹的这句诗句描绘了梅花的绚丽和柔美,让人不禁感叹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。在这片梅林间,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静谧的世界,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和生命的轮回。梅花的璀璨,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美好和生命的珍贵,更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。

#秋日生活打卡季#

范成大最有名的十首诗,梅熟落蒂,如星如月,唯美了流年:

1. 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二十五》
2. 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七》
3. 《四时田园杂兴.其十五》
4. 《车遥遥篇》
5. 《喜晴》
6.《横塘》
7. 《州桥》
8. 《咏河市歌者》
9. 《清明日狸渡道中》
10. 《碧瓦》

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,范成大(1126年—1193年)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辰。

他生于南宋时期,既是政治家,也是一位集大成者的诗人。他从江西派入手,又学习了中、晚唐的诗作,继承白居易、王建、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,终于自成一家,与杨万里、陆游、尤袤合称南宋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大,到了清朝初年,有“家剑南而户石湖”的说法。剑南指的是陆游,石湖便是号“石湖居士”的范成大。

整体看来,范成大的诗以语言流畅、情感真挚、意境深远而著称,尤其以田园诗和抒情词见长。以下,我将带您领略范成大最有名的十首诗,感受他笔下那细腻入微的情感世界与广阔无垠的自然风光。

范仲淹:梅熟落蒂,如星如月,唯美了流年1. 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二十五》

• 原文

梅子金黄杏子肥,麦花雪白菜花稀。

日长篱落无人过,惟有蜻蜓蛱蝶飞。

• 写作背景

晚年的范成大退居家乡,闲来无事时写下了《四时田园杂兴》组诗。组诗分春日、晚春、夏日、秋日、冬日五部分,每部分各十二首,共六十首。诗歌描写了农村春、夏、秋、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,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。

这是其中第二十五首,是一首写初夏江南田园景色的佳作。

• 赏析

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。

梅子金黄、杏子肥硕、麦花雪白、菜花稀疏,色彩鲜明且富有层次感。“日长篱落无人过,惟有蜻蜓蛱蝶飞”,此句从侧面写出农民劳作的忙碌,白天村子里少有人迹,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,营造出一种静谧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氛围,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热爱。

2. 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七》

• 原文

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

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。

• 写作背景

范成大在57岁以后退居家乡苏州石湖,这段时期,也是他田园诗创作的高峰时期。

当时的南宋偏安一隅,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,农村生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范成大闲居在此,着眼于农村生活,结合自唐代王维、储光羲、孟浩然、韦应物等田园诗人描写农村田园的诗歌传统,将所见的夏日农村生活场景,写成了七言诗。

• 赏析

诗中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男女日夜劳作、各司其职的生活状态。

“昼出耘田夜绩麻”体现了农民的辛勤,“村庄儿女各当家”则突出了他们的勤劳和自立。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,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,充满童趣,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劳动在农村生活中的传承,表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。

3. 《四时田园杂兴.其十五》

• 原文

蝴蝶双双入菜花,日长无客到田家。

鸡飞过篱犬吠窦,知有行商来买茶。

• 写作背景

这首诗同样是《四时田园杂兴》组诗中的一首,描绘了晚春时节的农村生活场景。

《四时田园杂兴》组诗内容极为丰富,江南农村的自然风光,四时农事,农家的生活遭遇等尽现其中,形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长卷。这一首便从旁观者的角度入手,既写了夏日优美的景色,又融入了江南客商到农家买茶的情景,可窥见南宋时的江南,经商已是常见之事。

• 赏析

前两句“蝴蝶双双入菜花,日长无客到田家”营造出一种宁静的乡村氛围,蝴蝶在菜花间飞舞,白天也没有客人来访,突出了农村的宁静和闲适。

后两句“鸡飞过篱犬吠窦,知有行商来买茶”,通过鸡飞狗叫的场景,表现出行商到来打破了乡村的宁静,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的商业活动,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
4. 《车遥遥篇》

• 原文

车遥遥,马憧憧。

君游东山东复东,安得奋飞逐西风。

愿我如星君如月,夜夜流光相皎洁。

月暂晦,星常明。留明待月复,三五共盈盈。

• 写作背景

这是一首杂言乐府诗,描绘的是相思之情,其中的名句“愿我如星君如月,夜夜流光相皎洁”成为描写爱情的名句。

具体的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,但从诗的内容可看出是作者对爱情的感悟与表达,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内敛与含蓄。

• 赏析

前两句“车遥遥,马憧憧。君游东山东复东”写出了恋人离去、路途遥远。接着诗人许下“愿我如星君如月,夜夜流光相皎洁”的美好愿望,以星和月的关系来比喻自己与恋人,希望能相互陪伴、交相辉映。

最后,诗人望着掩在云堆里的月亮,与高挂在星空的星辰,表达出了自己的期待:即使月亮会有暂时晦暗的时候,但星星常明,等到十五月圆盈满时,你我星月皎洁辉映成天之佳偶。

这种对爱情的美好期许,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,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浪漫情怀。

5. 《喜晴》

• 原文

窗间梅熟落蒂,墙下笋成出林。

连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觉夏深。

• 写作背景

这是一首六言诗,题材比较少见,诗集两幅对联而成的诗,收录于《石湖集》中。它创作于诗人的日常生活中,是对雨后初晴的景色和季节变化的感悟。

• 赏析

此诗语言平实,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梅熟落蒂、笋出成林的景象。

据记载,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,夏天可尝青梅,冬天可赏梅花,如此不失闲情雅致。前两句的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了,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子,一片葱郁依然成林。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,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。

作者通过“连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觉夏深”这种对天气和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,表达出时光悄然流逝的感慨,意境深远,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。

6. 《横塘 》

• 原文

南浦春来绿一川,石桥朱塔两依然。

年年送客横塘路,细雨垂杨系画船。

• 写作背景

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七言绝句。

诗题"横塘"是一个地名,在苏州,正是典型的江南水乡。所以诗中是以江南水乡为背景,不仅写了江南的美景,更是借景抒情,写出了送别朋友时的情景,同时也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。

• 赏析

诗中的“南浦”是送别诗词中的重要意像,出自唐代诗人江淹的《别赋》:“送君南浦,伤如之何",泛指送别之处。

诗中说了,春天来了,南浦边碧绿的河水已经涨满,横在河上的枫桥,高耸的寒山寺塔,还是同旧时的模样一般。每年都在这横塘送客,多到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了,眼前总是浮现出这熟悉的一暮:天空下着蒙蒙细雨,杨柳依依,水边停泊着画船。

前两句为送别之景,后两句是离别之情。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,通过环境景物描写,烘托离别之情,情景交融,深情缠绵,回味无穷。

7. 《州桥》

• 原文:

南望朱雀门,北望宣德楼,皆旧御路也。

州桥南北是天街,父老年年等驾回。

忍泪失声询使者,几时真有六军来?

• 写作背景

公元1170 年,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,渡过淮河后便踏上了中原土地,来到北宋曾经的都城汴京。

此时北宋已灭亡,这片曾属于繁荣的北宋的土地已经被金国占领。朱雀门,宣德楼,它们曾经属于大宋皇宫,可如今早已换了旗帜。丧国的痛楚,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,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,也令目睹这一切的范成大悲从中来。

他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日记《揽辔录》一卷,又有诗一卷,收录了七十二首七言绝句,以表达故国之思。

• 赏析

诗中描写了汴京州桥南北的天街,以及翘首盼望宋朝军队归来的中原父老。“父老年年等驾回”体现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朝廷收复失地的渴望。

“忍泪失声询使者,几时真有六军来?”这句把父老们的急切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,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同情,同时隐晦地流露出对南宋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。

8. 《咏河市歌者》

• 原文

岂是从容唱《渭城》,个中当有不平鸣。

可怜日晏忍饥面,强作春深求友声。

• 写作背景

晚年的范成大退职家居,写了很多描写下层百姓痛苦的诗歌,诗风朴实自然,带着乐府民歌的特性,同时又引用了民歌的双关、谐音词等手法,使诗活泼生动。

这首诗是诗人在街市上看到一位卖唱者,面黄肌瘦,在日暮时分还不得不忍着饥饿高歌,以求行人布施。范成大有感而作此诗,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。

• 赏析

诗的前两句“岂是从容唱《渭城》,个中当有不平鸣”,指出诗人听出了卖唱者所唱的歌曲并非从容地演唱,其中还蕴含着内心的不平。后两句“可怜日晏忍饥面,强作春深求友声”,描写了卖唱者日暮时忍受着饥饿,却还强作歌声。诗人引用了《诗经》中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”的典故,一方面切合歌者身份,回照他歌声的美妙;另一方面又暗喻他处境困难,渴望人们同情与施舍。

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卖唱者的同情,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。

9. 《清明日狸渡道中》

• 原文

洒洒沾巾雨,披披侧帽风。

花燃山色里,柳卧水声中。

石马立当道,纸鸢鸣半空。

墦间人散后,乌鸟正西东。

• 写作背景

绍兴二十四年(1164),范成大调任徽州任司户参军,赴任途中经过狸渡这个地方时,正值清明。清明是传统的祭祀节日,加上此刻春雨淅沥,一路行走见到人们烧纸钱祭奠亡人,不由得悲从中来,写下了这首诗。

整首诗反映了作者背乡离井的失落,以及客居他乡的惆怅思绪。

• 赏析

诗中描写了清明节的雨中景色,如“花燃山色里,柳卧水声中”,画面感极强,将花在山中盛开的艳丽和柳在水边低垂的姿态生动地展现出来。“石马立当道,纸鸢鸣半空”则描绘了路边坟地上扫墓的人已经离去,只剩下石马、纸鸢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作伴,更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。

在这个本该祭祀祖先、悼念亡人的节日,诗人却背井离乡,更增添了他的悲伤之感,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。

10. 《碧瓦》

• 原文

碧瓦楼头绣幕遮,赤栏桥外绿溪斜。

无风杨柳漫天絮,不雨棠梨满地花。

• 写作背景

这是一首精致的小诗,描写的是暮春景致,题目从首句两字截取而来。具体创作背景不详,但从诗中描写的景色可推测是诗人对一处景色优美之地的描绘。

• 赏析

诗的前两句“碧瓦楼头绣幕遮,赤栏桥外绿溪斜”,描写了一座碧瓦高楼,楼头有绣幕遮挡,楼外有赤栏桥和倾斜的绿溪,展现出一幅精美的建筑与自然景色相融合的画面。

后两句“无风杨柳漫天絮,不雨棠梨满地花”,即使没有风,杨柳也漫天飘絮,没有雨,棠梨也落满了地,给人一种空灵、静谧的美感,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之情。

诗中的“碧瓦”二字,令人联想到华美的宅邸,绣幕、赤栏桥等景物,都是江南的景色,不由让人想到作者这是讽刺南宋朝廷歌舞西湖,沉醉临安,忘却国耻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