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景帝因缺乏人君之风,不得百姓拥护,苏辙则认为成为贤君的名声并不会危害百姓。其实,一个真正的贤君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重,以德行来感受民心,而不是只追求权力和名声。贤君的治下,必定是国泰民安,人民生活幸福安定。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真正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。
历史之中的文景之治一度让汉朝走上巅峰,而作为承接汉文帝大统的汉景帝,也被视为是汉朝颇有作为的君王。汉景帝不但是平定了七国之乱,而且为之后的汉朝郡国并存带来了极大地改善,维护了汉朝江山的稳固。但作为一个君王,汉景帝却有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。汉景帝在大事上从不糊涂,然而却不注重细节,更重要的是汉景帝牺牲了晁错和周亚夫,这也成为了汉景帝不可抹去的污点。![汉景帝缺乏人君之风,苏辙称:成为贤君的名声并不会危害百姓](https://img2.007xiazai.com/uploadfile/k/2024/1120/1s3c0d906361d81as33c9.png)
汉景帝
不过汉景帝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杀了多少功臣,而是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感。在对待自己的家人上,汉景帝几次为了奉承自己的母亲而去做一些违背心意的事情,而且在维护臣子上也屡屡妥协,总是无法拥有自己的立场。总的来说汉景帝一生所缺少的就是自己的立场,思想总是在多人之间摇摆不定,但是却又在诛杀周亚夫时果断凌厉,牺牲晁错时英明神武,实在是让人感到唏嘘。
汉景帝
汉景帝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,这背后还有着一段传奇故事,汉文帝早年时期并没有机会继承皇位,况且在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,就已经有了四个儿子。《汉书》记载“代王王后生四男,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,乃代王为帝后,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”;幸运的是在汉文帝登基的时候不但是代王后去世,连同代王后的四个孩子也去世了,按照顺位来说窦太后的儿子刘启正好是最为年长的孩子,故而在大臣的催促下,刘启被立为了太子。
而更传奇的是汉景帝的母亲,窦太后早年只是一个宫女,在吕雉外放的时候因为宦官的失误,将本来要去赵国的窦太后安排去了代国,谁知被汉文帝所看上,也就有了之后的刘启。所以说刘启的太子之位来之不易,而且极具传奇。
那么汉景帝其人如何呢?
《汉书》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“博争道,不恭,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,杀之。”;这所讲述的是汉景帝曾和吴国太子刘贤下棋,但是因为刘贤为人非常的蛮横,所以刘启直接将对方杀死了。这时候的刘启还只是太子,并不是皇帝。从这一面看刘启是否也有过激之嫌呢?即使对方再怎么蛮横,但那毕竟也是自己的兄弟,可刘启一时怒火就将人给打死,未免过于愤怒。
汉景帝
而汉景帝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控制情绪的皇帝,在废除太子刘荣一事上,刘启并非自己的决断,而是来自于栗姬的不恭敬以及长公主刘嫖的恶语中伤。这本是来自于女人的嫉妒,但刘启却无法将家事和国事划分,果断将太子废除,直接就决定了栗姬和太子刘荣的将来。
同样在对待自己的亲兄弟时,汉景帝一样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,当时刘武因为是窦太后的小儿子,所以极尽荣宠。《史记》之中记载“上与梁王燕饮,尝从容言曰:“千秋万岁後传於王。”王辞谢。”而这所记载的是说一次汉景帝和刘武一起共饮,或许是喝的高兴了,也或者是汉景帝念及自己母亲的愿望,便脱口而出说将来要将皇位传位于刘武。刘武自然是不敢答应,但心中却窃喜不已,这说明自己有希望,而人性最可怕的便是抓住了渺茫的希望,这也给之后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。
汉景帝
所以汉景帝其人总是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,很多次因为未经思考而做下决定,但是有无法贯彻自己的言行,也给汉朝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除去情绪的难以掌控之外,汉景帝行事也多有莽撞之举,在对待削藩一事上,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,力主削藩。在理性的思维作用下,汉景帝明白削藩是板上钉钉的事情,然而当真正引发了七国之乱后,汉景帝又没有办法去继续执行方针,为了避免事情进一步的扩散,只能是听从袁盎的建议,诛杀了晁错。《汉书·袁盎晁错传》里记载“顾诚何如,吾不爱一人谢天下。”汉景帝仅仅因为一句话便牺牲了晁错,在重大选择之前冲动莽撞,既然如此之前在削藩时为什么又不肯多思考一番呢?
果不其然在之后邓公的一席话让汉景帝如梦方醒,晁错的死非但是没能让吴楚之乱平息,反而是闭塞了汉景帝的耳目,天下之士也因为晁错的前车之鉴而不敢去进言汉景帝。好在周亚夫的极力主张下平定了战乱,并且还来了太平,只可惜晁错的牺牲。
汉景帝
苏辙曾说“景帝忌克少恩,无人君之量,其实非文帝比也”;在皇帝作为上汉景帝却是没有过错,但也缺少了人君之量。行事有些过于看中自己的情绪,感性也总是大于理性。在对待弟弟刘武时因为顾忌自己的母亲,连将来传位于弟弟的话都能说出来。汉景帝明知道自己不会这么做,却为了解决眼下的矛盾采取短暂的措施,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而已。故而苏辙才会说“如景帝之失道非一也,而犹称贤君,岂非躬行恭俭、罪不及民故耶?此可以为不恭俭者戒也。”